为什么标识导向系统能让我有如此深切的感受?
人,为什么需要信息?
从生理学角度看,如果没有信息,人类便不能判断,从而无法行动。
每个人在行动之前都要经过接受信息,进行认知、判断,然后行动这一过程。比如在通道中行走时,一般要掌握地面、墙壁、屋顶和照明设备等构成的空间情况的视觉信息,一面确认安全和方向,一面行进。一旦感到这条路不知通向何处时,就会产生迷失感。这就是人类活动的特性。
人,通常需要什么样的信息?
空间本身传达的信息是否就能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呢?
一般来说,人接受的信息可分为“意义”信息和“形象”信息两大类。
意义信息是指,说明事物的名称、事物状况及空间的概念这一类可以转换成语言的信息,可以用“明白”或“不明白”来判断。
形象信息是指,印象、感觉、气氛、情绪等难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的信息,可以用“感觉到”或“感觉不到”来判断。
安装标识前只能获得空间给予我们的视觉感受,而无法判明这个区域的功能;当停车场标识设置后,司机们立刻就会清楚车辆停放的位置。
由此可知,空间本身所传达的信息偏重于形象,标识、标牌、霓虹灯、广告牌、灯箱制作、户外广告、亚克力若没有额外附加的意义信息,就不会了解其名称、用途和使用方法等空间意义。
那么,什么样的意义信息才能满足人的活动要求呢?
首先,准确而易识别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;
其次,就“移动”而言,起码要知道“现在的位置”、“目的地位置”、“达到目标设施的路径”。
在长距离移动过程中,目标设施不断变换,人们进而会有了解最短路径的需求;
第三,就“*作”而言,需要知道“*作条件”和“*作方法”。如在*作自动售票机时,需要知道到目的地的票价是多少、应将硬币投进哪里等等;
最后,就“行为”而言,需要知道“可以行为的场所和时间”、“其他的使用条件”等规定、要求或说明。
如,乘车时发车站台在哪里,上厕所时是否要付费等,没有这些信息,行为就不能顺利实现。
人,如何获取信息?
现实生活中,为非特定多数人群使用公共设施提供信息的问题,迄今还极少作为正式研究对象而引起规划方、设计方的关注。
而随着当今众多的都市设施日益综合化和大型化,大多数使用者置身其间,不借助信息提示,几乎已经寸步难行。
显然,信息已经成为连接使用者和设施的唯一渠道。